图片
或许在生活中,你也曾遇见过这样的片段:妻子被顽皮的孩子气到大发雷霆,抄起棍子连打了孩子好几下,孩子不但不认错还继续顶嘴,把妈妈气得头晕;这个时候的爸爸一般都会屏气凝神,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被殃及池鱼,也连带着被责骂一顿。图片
丈夫在公司里业绩不佳,连着两个月都是吊车尾,被领导狠狠批评了一顿,勒令明天必须加班将新项目赶出来;回到家的丈夫心情郁结,看到妻子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开始唠唠叨叨,一瞬间就脾气爆发,和委屈的妻子大吵一架。在亲密关系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即使平时你们两个感情很好、相互非常信任且忠诚;但当一方状态很差、心情暴躁的时候,另一方瞬间就会变成“眼中钉、肉中刺”,成为情绪的倾泻对象。很多人都是对外人和善,对家人不耐烦的,他们的家庭好像并不再是温暖的港湾,而是情绪发泄口和垃圾回收站。图片
情绪投射苏轼和友人佛印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两人某天一起坐禅,苏轼穿着僧袍,坐在佛印的对面。打坐了一会,苏轼觉得灵台清明,浑身舒畅,就问佛印:“你觉得我坐禅的样子如何?”佛印回答:“像一尊佛。”苏轼听了这话心中很是得意,而佛印也随口问道:“那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如何呢?”苏轼打趣佛印说:“我看你像一堆牛粪!”图片
而佛印听了这话却只是一笑,并没有生气。然后说道:你看我像牛粪,是因为你中有牛粪,而我看你像佛,是因为我心中有佛。这友人之间简单的玩笑之语,其实隐藏着心理学中一个深刻概念——情绪投射。情绪投射是个体潜意识中的一种认知偏差,将自身的情绪、特征、需求或者目标无意识地转移至他人身上,或者归因于他人。我们的世界是由我们的眼睛去观看到的,自然是充满了带着我们情绪情感的主观色彩。图片
你生气,旁人一个在平时完全可以被原谅的小错误也会令你爆发;你恐惧,旁人在你眼里应当是同你一样的害怕;你高兴,看着旁人如往常一样的举动也会觉得充满对你的偏心和关爱。在亲密关系中,投射的影响尤其显著,它代表的是个体内心的需求和情绪,因此投射行为其实是这些需求和情绪的外化。就像一个童年生活在母亲的抱怨和父亲的指责中的人,面对伴侣其他的行为,ta会大度包容;可一旦伴侣偶尔开始抱怨,ta就会立刻歇斯底里。图片
本质上,还是对记忆中的情景产生了应激反应,是对自我认知的一种曲解。当我们感受到强烈的负面情绪,可以先中断与他人的交流,自我消化一番,探索负面情绪的本质,而后再解决问题。同样地,当我们莫名其妙遭到伴侣的暴脾气,也不要一味忍让,问题出在对方身上而不是你这里,及时沟通非常有必要。图片
踢猫效应有时候,你对他人态度好、宽容忍让、不计得失,也是一种放低姿态、放低地位的标志。有这样一个很典型的故事:一个公司的领导因为业务问题被老板责骂,于是转头去批评职员发泄怒火;职员回到家,又大骂了妻子一通。妻子气不过,关起门,狠狠打了一顿孩子;孩子不知找谁发泄,只得踢了一脚路过的猫。这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踢猫效应”。图片
在心理学中,踢猫效应指的是产生负面情绪后,对弱于自己或者地位比自己更低的对象发泄不满,而后引发的一系列连锁效应。负面情绪在这一连串的人中间传递、转移,最后到达了那个最弱势的人身上,这个人就成为了最终的受害者。现在生活压力、职场压力越来越大,有需要发泄的负面情绪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不选择合理的方式,却要寻找一个比你弱小的人发泄呢?因为我们潜意识里知道,弱者是安全的、是无法反击的、是最低成本的发泄方式。图片
选择这样发泄方式的人,已经将伴侣视为了情绪的“出气筒”,视为家庭链路中比自己地位更低的人。我们一定要的擦亮眼睛,不要以为在感情中步步后退、步步忍让就可以换来他人的理解,有可能你获得的只会是得寸进尺和捧高踩低。图片
过度解读和期望记得曾经我的闺蜜向我倾诉过她恋爱中发生过的一段矛盾;她说自己的男朋友因为某件事惹了她不开心,两个人大吵一架,男友却觉得自己没错,一直坚持不肯来哄她。于是我请她吃了一顿肯德基来宽慰,她边吃边夸我,说:“你真好,比我男朋友强多了,要是他会哄哄我,我也不至于生气成这样。”我问道:“可是如果是你男朋友来哄你,一顿肯德基你就会原谅他吗?”图片
必然是不会的,可能还要承包未来一个月的家务、带她出去吃一顿大餐、送上一些躺在购物车很久却没来得及买的小礼物、再来一大捧鲜花。在进入亲密关系时,我们对伴侣的期望就会层层拔高,和面对朋友时完全不一样了。就像朋友可以有别的好朋友,但伴侣却绝不能和别的女生走得太近;朋友可以客观公正看待事实;伴侣却只能偏向她一个人。我们常常为伴侣设定了过高的期望;一旦自己陷入较差的心情之中,对方没能满足这样我们被关爱、被心疼的期望,就容易产生一些失望和愤怒的情绪。图片
这也意味着你在这段关系中感受到的安全系数非常高,面对他人的冷静克制通通丢失;在最爱的人面前完全放松,就会不可避免地显示出内心最真实的一面。但是就算产生负面情绪的情况十分常见,我们也不应该将这样的情绪传递到他人身上,让他人承担这样的无妄之灾,帮我们消化情绪。在情绪低谷时,身边有一个能够理解你、支持你的伴侣,才是最重要的事。正确应对情绪的起伏,让彼此都能成为对方可以依赖的肩膀,而非消解情绪的“眼中钉”,这样才能将这段感情长久地维持下去。-The End -作者-专序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下一篇:没有了